10月14日,市委书记曹慧泉到千金药业调研数字化转型工作。他强调,要顺应发展的新趋势,保持主动挑战惯性的勇气,用好数智化变革这个转型利器,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成长为行业头部。
市委书记为什么对企业数字化工作如此重视?我市又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实践?请看小编为您解析。
株洲的这项工作为何会得到央媒关注和肯定,当然基于我市在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2024年6月,株洲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今年上半年,全市首批62家试点企业顺利通过验收,覆盖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陶瓷4个试点行业。
其实,株洲对企业数智化转型的聚力推动还要从四年前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说起。那次会议上,株洲市委提出,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并对功率半导体、AI与大数据、5G应用、北斗应用、算力基础设施等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进行了谋划布局。
放眼世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放眼中国,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被当作实现新型工业化、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正凝心聚力培育制造名城的株洲,毫无疑问要抓住时代风口、勇立时代潮头。
为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在相关会议上,市委书记曹慧泉指出,要坚持胸怀天下的天下观,既要跳出株洲看株洲,又要从株洲看全国、看全球。要“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挺进数字化的经济深海,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察天下之势,做脚下之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株洲市“智赋千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株洲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深化“智改数转”,驱动制造业蝶变升级。
步履铿锵,丈量前路。在政府部门大力引导、支持下,株洲企业纷纷踏上“数智”征途。
潍柴火炬科技公司先后引入了5G数据采集网关与控制平台、AMR搬运机器人、AI视觉外观检测等先进智能制造手段,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设备综合管理效率提升20%,能耗较原有能耗可节约10%,平均每年可节约人力成本400万元以上,一举成为行业内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标杆。
“5G数字化车间是我们抢占行业先机的关键一步。” 株洲宜安精密制造公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借助5G网络低时延、高带宽的特性,我们实现了设备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生产决策更精准高效。”
信息基础设施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株洲以入选首批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国家千兆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5G、IPv6、千兆光网建设,前瞻布局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目前,我市4G网络覆盖率、重点场所5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全市5G基站数量突破1万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算力是数字化的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蓬勃建设的算力基础设施,成为株洲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坚实底座之一。
在株洲经开区,中南地区最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湖南株洲)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计算能力达200万核,存储能力达300PB,成为中国移动省级BOSS/CRM系统华南节点、大数据1+N边缘节点。
中国华录湖南数据湖建成1500PB光磁一体存储能力的城市数据湖基础设施以及国内第二条、世界第五条蓝光光盘生产线PB磁存储的服务能力。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累计建成9612个机架,形成2251PB的储存能力,312万核的计算能力,全市总算力近300PFLOPS,机架建设数、存储空间均居全省第二,形成了“两核多点”的大数据中心格局。“株洲数据”已初步具备“面向中南、辐射全国”的能力。
在株洲钻石切削刀具公司,充分应用“5G+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应用5G、数字孪生等技术,让各地设计团队可自由接入并在线协同,解决了产品设计阶段的跨地域沟通困难等问题,缩短了设计周期。
在醴陵华联瓷业,成型、上釉、洗水、磨底等多道工序均实现自动化,生产线%。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检索和推理建模,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发现海外市场的消费趋势,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新产品开发。
“数实”融合,“上云用智”。我市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4个、省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19个,建成轨道云、陶瓷云、风电云、烧结云等行业云平台20余个,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重塑核心竞争力。
在株洲,数智化转型不单单是企业的“个体需求”,而被视为产业链系统升级的必由之路。
走进中车株机公司转向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产线,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机械手臂”自动作业。在车轴工艺流程中,机械手可以自动转运、在线毫米以内。这是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在这里,工艺流程更为紧凑,物料流转更加迅速,还可以对每个制造环节快速溯源,生产效率提升30%。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中车株机供应链管理中心,智慧供应链平台上数据实时更新,供应商库存数、出货量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订单从进入中车株机的生产系统开始,就会迅速进行任务分解,并自动下发至所有供应商的内部生产系统平台。企业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如果按照传统的任务发送模式,仅生产分工和下达就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我们通过数字化智慧管理极大提升效率,由此创造了6个月的全球最快地铁列车研发交付速度。”
作为主机企业的供应商,联诚集团看准中车株机这套新生产系统的高效便捷,“复制”、修改成“缩小版”替换掉了企业原来的生产系统,更精准匹配主机企业的生产管理。“我们跟随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步伐进行数字化转型,智能产线提质增效,产品及时交付率达到97%以上。”联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株齿公司,通过株齿云打通核心系统,并研发输出“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300多个,带动600多家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泰鑫瓷业,企业主动拥抱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产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1%。该公司建设的绿色低碳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服务陶瓷制造上下游企业,共铸醴陵陶瓷工业互联网生态圈。
在智衣科技,建设纺织服装网络站点平台,帮助服饰公司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从设计、下单到生产、发货全流程数据管控。200余家企业由此实现订单进度实时协同,平均交付周期缩短30%。
头雁振翅,群雁高飞。株洲持续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逐渐形成链主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数实”融合生动局面。株洲上云上平台企业突破5万家,智能制造企业、车间和智能工位突破3000个,国家、省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突破400个。
在这一赛道上,株洲一直在发力奔跑。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机器人,从数字化车间到未来工厂,从智造升级到产业重构,株洲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走进中车时代电气制造中心智能生产车间,AGV机器人在车间高效穿梭,运输着高铁列车所需的零部件。这里主要是做被誉为列车“心脏”和“大脑”的牵引传动和控制管理系统的生产制造,承担着全球30%、全国70%的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部件的生产制造。
“我们通过智能技术团队,为企业各业务环节构建智能体,赋能企业创新,重塑产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公司连续13年稳居国内城轨牵引变流系统市占率第一,在功率半导体、工业变流、新能源发电等多个领域位居行业前列。”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工业软件被誉为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核心基础性工具,正成为株洲产业能级跃迁的催化剂。
在天元工业软件园,一场变革悄然发生:齿轮传动系统的研发周期从30天压缩至0.5天。这家名为湖南精益传动软件科技公司的企业自主研发的软件,填补了我国在齿轮传动系统整体仿真设计与分析细致划分领域的空白。
作为国家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城市,株洲先后设立了工业软件创新场景应用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专项资金,探索实施“先投后股”模式,印发《关于引进培养AIGC产业人才十条措施(试行)》等政策,为工业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天元工业软件园已聚集20余家工业软件企业和数字化服务商,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联合攻关等方式,建立起开放、合作、共赢的“朋友圈”,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提供助力。
中车株所自主研制全球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并出口马来西亚。车辆首次采用氢能源动力系统,具有续航能力更长、加氢时间更短、更低碳节能环保的优势。同时,整车通过智能化设计升级,拥有更高“智慧”,高度契合马来西亚力求实现零排放、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的需求。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赛德雷特设计、研发、制造的“XR-11”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株洲自研自造的首颗商业敏捷遥感卫星,重量仅135KG,光学空间分辨率≥0.5m,填补了我国商业遥感卫星灾后光学应急成像的空白,可应用于农业农林、环境监视测定、城市规划与建设等领域。
山河华宇自主研制山河SA750U大型无人运输机,完成国内首次无人机多件货物连续自主伞降空投测试。这无疑是我国大型无人运输机研制的重要里程碑,为特殊场景下无人化物资快速、批量投送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乘“数”而上,向“新”而行。从钢花飞溅的智能工厂到经纬交织的数字车间,再到“点亮”先进制造的人工智能……株洲,这座承载着厚重工业记忆的城市,正以数字化、智能化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在“制造”向“智造”的跃迁中,迸发出日益澎湃的新质动能。